会议室预约 在线投稿

信息中心

教研天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中心 -> 教研天地 -> 正文

桂子山人文讲坛245期:张爱平教授谈美国文学空间研究的发展、争议与趋向

作者:刘茜茜来源: 阅读次数:日期:2018年12月11日

 (通讯员:刘茜茜)2018年12月9日下午,美国文学研究专家、加州州立大学奇科分校英语系张爱平教授做客桂子山人文讲坛,在外国文学教研室为到场的师生做了一场关于美国文学空间研究的发展、争议与趋向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带头人苏晖教授主持,杨建教授、黄晖教授、刘兮颖副教授、王树福副教授及本学科的硕士和博士生聆听了讲座。

 张爱平教授,复旦大学外文系本科毕业,哈佛大学英美文学硕士和博士,加州州立大学奇科分校英语系终身教授。出版有《令人向往的地方:司考特·菲兹杰拉德小说中的背景运用》和《“丹·布朗热”及其惊险小说秘诀解析》(与朱振武合著)等专著,在诸多学术论文集和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先后50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大会发言,曾担任美国人文基金会评委和多家英美出版社以及期刊的专家评审。曾应邀在欧洲和中国近30所大学讲学,被多所学校聘为客座教授。

 张爱平教授从近25年来文学和文化研究中出现的“空间转向”现象入手,宏观描述了“空间研究热”出现的背景,介绍了文学空间的定义、主要空间理论和方法,特别介绍了文学地理理论、文本世界理论、可能世界理论三种主要的空间理论和方法。张教授认为,文学研究中由时间向空间转向的主要原因在于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文化全球化、城市化等诸多社会和政治问题在文学研究中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而这些问题基本上都有空间的一个侧面。在具体介绍文学地理理论、文本世界理论、可能世界理论三种空间理论时,张教授不仅深入浅出地讲解每一种理论核心概念,还向大家提供了这些理论最重要的学术著作、最重要的学术会议信息。此外,张教授还从文本与自身、文本与文本以及文本与世界三个方面解释了进行文学空间研究的原因及必要性,并从室内空间、城市空间、自然空间以及社会空间几个方面向我们系统地介绍了空间的分类。最后,张教授探讨了空间研究何去何从问题。

 讲座随后进入提问环节,现场气氛更为活跃。杨建教授提到巴赫金的时空体理论与空间理论不同,并就文本世界理论与可能世界理论中的“世界”是否能等同于“空间”,以及能否用空间理论来解读《圣经》等作品与张教授进行了对话。苏晖教授最后总结道,这次讲座非常成功,具有前沿性、丰富性、生动性以及启发性,张老师不仅介绍了空间理论最新的研究成果,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而且,结合英美文学文本进行生动阐发,从研究方法上也给予大家很大的启迪。讲座持续了近两个半小时,最后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